周日晚上,小张像往常一样躺在沙发上刷手机,手指在某电商平台的页面上滑动。突然,一款热门购物卡的标价让他停下了动作,9折出售。这个价格比官方渠道便宜了足足10个点,这让小张的心跳瞬间快了半拍。
顺手点开常用来查回收价的卡券平台,同款购物卡在93折回收,另一家更离谱,竟然标出97折的高价。小张对着屏幕算了笔账:花900买卡,转手卖给回收平台能赚30到70元,这简直是捡钱啊!
于是他立即选择将其回收,当70元的金额入账时,一种发现财富密码的窃喜感攫住了小张。
接下来的时间,小张持续这个操作,梦想着一条躺赢的赚钱坦途。彼时未曾察觉,那看似温顺的折扣卡,锋芒已悄然抵近小张的咽喉。
一、馅饼变陷阱:卡券失效的噩梦
灾难毫无征兆地降临。当小张如常将新购的卡密回收时,刺目的红色警示如利刃劈来:卡密异常,涉嫌重复使用,无法回收。
小张以为是网络问题,刷新了三次页面,警告依然刺眼。拨通电商平台客服电话,对方机械地重复:卡已激活,概不退款。
转到回收平台,客服发来的截图让小张手脚冰凉,这些卡的卡密,已经被绑定过。
从云端跌落谷底的眩晕中,小张挣扎着扑向电商平台客服。漫长的等待后,是冰冷的推诿:卡券售出概不退换、请自查是否泄露卡密。
二、追踪黑手:揭开“一卡多卖”的遮羞布
为了弄清楚真相,小张开始利用网络、社群寻找同类受害者。在一个隐秘的维权群组中,血泪控诉如潮水涌来。
老陈展示截图:老陈在商城92折买的卡,还没捂热就失效了!一万多直接打水漂!大学生小林的留言充满绝望:兼职攒钱买的卡,瞬间归零,平台说小林自己用了,天理何在?
群文件里,密密麻麻的投诉记录拼凑出令人窒息的图景:同一张卡,在短时间内被售予多个买家;消费者真金白银换来的,只是一串早被屠宰过的无效数字。
这些黑心商家的套路其实并不复杂。他们先用低于市场价的折扣吸引眼球,再利用电商平台的监管漏洞,将一张卡的信息复制给多个买家。
因为卡密一旦激活就无法撤回,等受害者发现异常时,商家早就卷着钱消失了。更可怕的是,这些卡很多来自盗刷账户,小张贪小便宜买的 “折扣卡”,可能沾着别人的血汗钱。
三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更不该有“毒馅饼”
小张终于明白,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那些看似诱人的差价,其实是裹着糖衣的噩梦。
如果你也看到这种 “低价购物卡”,请一定提高警惕。正规渠道的购物卡折扣不会这么低,那些标着9折甚至更低的,十有八九是陷阱。
并且买卡时一定要保留回收凭证,发现异常立刻报警。更希望电商平台能负起责任,别再让黑心商家借着 低价的幌子坑人。
此刻,小张看着手机里那串作废的卡密,终于明白:高额的幻影之下,往往深埋着吞噬本金的陷阱。别让贪心牵着鼻子走,因为你以为的馅饼,其实是别人早就挖好的陷阱。